1、教育经历
(1) 2006/09-2010/06, 我校,3499cc拉斯维加斯入口,博士
(2) 2000/09-2003/06, 我校,3499cc拉斯维加斯入口,硕士
(3) 1993/09-1997/06, 我校,3499cc拉斯维加斯入口,学士
2、工作经历
(1) 2017/07-至今, 我校,3499cc拉斯维加斯入口,教授
(2) 2013/01-2014/01,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医学与健康科学学院,访问学者
(3) 2010/12-2012/1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博士后
(4) 2010/05-2017/06, 我校,3499cc拉斯维加斯入口,副教授
(5) 2003/07-2010/04, 我校,3499cc拉斯维加斯入口,讲师
(6) 2002/06-2003/06, 日本日立中央研究所,基因诊断部,访问学者
3、学术荣誉
2022/01,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2021/05,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2016/01,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4、学术兼职
2021/06,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特约编委
2020/07,江苏省药学会药物基因组学委员会委员
(1) 2006/09-2010/06, 我校,3499cc拉斯维加斯入口,博士
(2) 2000/09-2003/06, 我校,3499cc拉斯维加斯入口,硕士
(3) 1993/09-1997/06, 我校,3499cc拉斯维加斯入口,学士
2、工作经历
(1) 2017/07-至今, 我校,3499cc拉斯维加斯入口,教授
(2) 2013/01-2014/01,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医学与健康科学学院,访问学者
(3) 2010/12-2012/1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博士后
(4) 2010/05-2017/06, 我校,3499cc拉斯维加斯入口,副教授
(5) 2003/07-2010/04, 我校,3499cc拉斯维加斯入口,讲师
(6) 2002/06-2003/06, 日本日立中央研究所,基因诊断部,访问学者
3、学术荣誉
2022/01,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2021/05,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2016/01,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4、学术兼职
2021/06,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特约编委
2020/07,江苏省药学会药物基因组学委员会委员
(1) 临床药物分析
(2) 药物基因组学
(3) 分子诊断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2) 药物基因组学
(3) 分子诊断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1、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173780,基于flap核酸内切酶驱动DNA步行器技术的高灵敏高特异循环肿瘤DNA传感器研究,2022/1-2025/12,55万元,正在进行,主持。
(2)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BK20191322,基于核酸侵入反应偶联纳米金可视化检测技术的宫颈癌早期筛查新方法研究,2019/7-2022/6,10万元,正在进行,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673390,基于芯片不对称PCR的单细胞焦磷酸测序新方法及其在乳腺癌个体化精准给药中的应用研究,2017/1-2020/12,60万元,已结题,主持。
(4)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BE2016745,基于粪便DNA数字化信号扩增检测的大肠癌早期无创筛查新方法研究,2016/7-2019/6,40万元,已结题,主持。
(5)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BK20151445,单细胞焦测序技术及其在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中的应用研究,2015/7-2018/6,10万元,已结题,主持。
(6)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BE2012744,高灵敏度单细胞核酸序列检测方法和试剂的研究,2012/01-2015/12,30万元,已结题,主持。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1005088,可视化试纸条结合高灵敏度生物发光测序定量检测转基因生物的研究,2011/01-2013/12,19万元,已结题,主持。
2、学术获奖
(1)2016/01,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2015/01,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
(3)2010/01,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七
(4)2009/01,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四
3、代表性科研成果
(1)FEN1辅助的全新DNA步行器研究。与已报道的其他DNA步行器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特异性好,单碱基差异分辨能力强,可实现对丰度仅为0.01%单碱基突变靶标进行检测;2)灵敏度高,行走链步行速度可达到100步/5 min,通过偶联发夹探针切割反应,检测限可达到0.22 fM;3)可检测双链DNA靶标,高的反应温度利于双链DNA靶标与捕获链及轨道链杂交,从而实现对双链DNA靶标的响应。该DNA步行器在循环肿瘤DNA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新冠病毒可视化快速诊断新方法及便携式现场检测装置的研究。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仍在全球大流行,早期核酸检测筛查是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其中,荧光定量PCR是新冠病毒检测的主力军,但其检测效率受假阴性问题制约。其它核酸检测方法面临检测成本高或耗时长、仪器要求高的问题而难以大面积推广。抗原检测是一种新兴的并且有望与病毒核酸检测相互补充的早期诊断方法,但是现有新冠病毒抗原检测方法都面临着灵敏度或特异性差的问题。本项目拟构建级联核酸侵入反应偶联纳米金技术的策略,实现对新冠病毒核酸的高灵敏、高特异性的快速可视化检测,提高检出率和准确性,并开发一体化便携式POCT仪器,提供一种便利可行的现场检测方式。
(3)临床宫颈癌早期无创筛查试剂盒的研究与开发。本课题采用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级联核酸侵入反应偶联纳米金探针可视化检测技术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分型准确、成本低廉的HPV检测新方法。根据中国人群常见感染亚型进行针对性设计,利用数学矩阵式排列组合思维设计多管同时检测方案,最终根据可视化的检测结果无需仪器辅助直接肉眼判断出感染亚型。为宫颈癌研究领域提供高灵敏、高特异、便捷式的检测技术和平台。该方法将会成为临床个体化用药和疾病分子诊断的有力工具。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173780,基于flap核酸内切酶驱动DNA步行器技术的高灵敏高特异循环肿瘤DNA传感器研究,2022/1-2025/12,55万元,正在进行,主持。
(2)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BK20191322,基于核酸侵入反应偶联纳米金可视化检测技术的宫颈癌早期筛查新方法研究,2019/7-2022/6,10万元,正在进行,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673390,基于芯片不对称PCR的单细胞焦磷酸测序新方法及其在乳腺癌个体化精准给药中的应用研究,2017/1-2020/12,60万元,已结题,主持。
(4)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BE2016745,基于粪便DNA数字化信号扩增检测的大肠癌早期无创筛查新方法研究,2016/7-2019/6,40万元,已结题,主持。
(5)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BK20151445,单细胞焦测序技术及其在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中的应用研究,2015/7-2018/6,10万元,已结题,主持。
(6)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BE2012744,高灵敏度单细胞核酸序列检测方法和试剂的研究,2012/01-2015/12,30万元,已结题,主持。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1005088,可视化试纸条结合高灵敏度生物发光测序定量检测转基因生物的研究,2011/01-2013/12,19万元,已结题,主持。
2、学术获奖
(1)2016/01,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2015/01,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
(3)2010/01,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七
(4)2009/01,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四
3、代表性科研成果
(1)FEN1辅助的全新DNA步行器研究。与已报道的其他DNA步行器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特异性好,单碱基差异分辨能力强,可实现对丰度仅为0.01%单碱基突变靶标进行检测;2)灵敏度高,行走链步行速度可达到100步/5 min,通过偶联发夹探针切割反应,检测限可达到0.22 fM;3)可检测双链DNA靶标,高的反应温度利于双链DNA靶标与捕获链及轨道链杂交,从而实现对双链DNA靶标的响应。该DNA步行器在循环肿瘤DNA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新冠病毒可视化快速诊断新方法及便携式现场检测装置的研究。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仍在全球大流行,早期核酸检测筛查是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其中,荧光定量PCR是新冠病毒检测的主力军,但其检测效率受假阴性问题制约。其它核酸检测方法面临检测成本高或耗时长、仪器要求高的问题而难以大面积推广。抗原检测是一种新兴的并且有望与病毒核酸检测相互补充的早期诊断方法,但是现有新冠病毒抗原检测方法都面临着灵敏度或特异性差的问题。本项目拟构建级联核酸侵入反应偶联纳米金技术的策略,实现对新冠病毒核酸的高灵敏、高特异性的快速可视化检测,提高检出率和准确性,并开发一体化便携式POCT仪器,提供一种便利可行的现场检测方式。
(3)临床宫颈癌早期无创筛查试剂盒的研究与开发。本课题采用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级联核酸侵入反应偶联纳米金探针可视化检测技术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分型准确、成本低廉的HPV检测新方法。根据中国人群常见感染亚型进行针对性设计,利用数学矩阵式排列组合思维设计多管同时检测方案,最终根据可视化的检测结果无需仪器辅助直接肉眼判断出感染亚型。为宫颈癌研究领域提供高灵敏、高特异、便捷式的检测技术和平台。该方法将会成为临床个体化用药和疾病分子诊断的有力工具。
1. Weng, J.X.; Sheng, N., Wang, R.Y.; Liang, S.; Wang, C.; Bai, X.; Zhou G.H.*; Zou B.J.*; Song, Q.X.* Gold nanoparticle-based visualized closed-tube multiplex PCR with Hamming Distance 2 code for 15 HPV subtype typing detection. Anal. Chem. 2021, 93, 5529-36. (IF: 8.008)
2. Cheng, X.Y.; Bao, Y.F.; Liang, S.; Li, B.; Liu, Y.L.; Wu, H.P.; Ma, X.P.; Chu, Y.N.; Shao, Y.; Meng, Q.; Zhou G.H.*; Song, Q.X.*; Zou B.J.* Flap Endonuclease 1‑Assisted DNA Walkers for Sensitively and Specifically Sensing ctDNAs. Anal. Chem. 2021, 93, 9593-601. (IF: 8.008)
3. Xiang, Z.; Zou, B.J.; Zhang, L.X.; Ma, X.P.; Qi, X.M.; Wei, W.*; Song, Q.X.* Zhou G.H.* Ultra-sensitive and multiplex digital-PCR for quantifying the mutants in cell free DNA by employing invasive reaction as identifier. 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 2020, 320, 128362. (IF: 7.460)
4.Song, Q.X.; Qi, X.M.; Jia, H.N.; He, L.; Kumar, S. Pitman, J.L.; Zou, B.J.*; Zhou G.H.* Invader Assisted ELISA Assay for Colorimetric Detection of Disease Biomarkers Using Oligonucleotide Probe-Modified Gold Nanoparticles. Journal of Biomedical Nanotechnology, 2016, 12, 831-9. (IF: 5.068)
5. Zou, B.J.‡; Song Q.X.‡; Wang, J.P.; Li Y.L.; Zhou G.H.* Invasive Reaction Assisted Strand-displacement Signal Amplification for Sensitive DNA Detection. Chem. Commun., 2014, 50, 13722-4. (IF: 6.834)
6. Song, Q.X.; Wu, H.P.; Feng, F.; Zhou, G.H.*; Kajiyama, T.; Kambara. H. Pyrosequencing on nicked dsDNA generated by nicking endonucleases. Anal. Chem. 2010, 82, 2074-81. (IF: 5.712)
2. Cheng, X.Y.; Bao, Y.F.; Liang, S.; Li, B.; Liu, Y.L.; Wu, H.P.; Ma, X.P.; Chu, Y.N.; Shao, Y.; Meng, Q.; Zhou G.H.*; Song, Q.X.*; Zou B.J.* Flap Endonuclease 1‑Assisted DNA Walkers for Sensitively and Specifically Sensing ctDNAs. Anal. Chem. 2021, 93, 9593-601. (IF: 8.008)
3. Xiang, Z.; Zou, B.J.; Zhang, L.X.; Ma, X.P.; Qi, X.M.; Wei, W.*; Song, Q.X.* Zhou G.H.* Ultra-sensitive and multiplex digital-PCR for quantifying the mutants in cell free DNA by employing invasive reaction as identifier. 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 2020, 320, 128362. (IF: 7.460)
4.Song, Q.X.; Qi, X.M.; Jia, H.N.; He, L.; Kumar, S. Pitman, J.L.; Zou, B.J.*; Zhou G.H.* Invader Assisted ELISA Assay for Colorimetric Detection of Disease Biomarkers Using Oligonucleotide Probe-Modified Gold Nanoparticles. Journal of Biomedical Nanotechnology, 2016, 12, 831-9. (IF: 5.068)
5. Zou, B.J.‡; Song Q.X.‡; Wang, J.P.; Li Y.L.; Zhou G.H.* Invasive Reaction Assisted Strand-displacement Signal Amplification for Sensitive DNA Detection. Chem. Commun., 2014, 50, 13722-4. (IF: 6.834)
6. Song, Q.X.; Wu, H.P.; Feng, F.; Zhou, G.H.*; Kajiyama, T.; Kambara. H. Pyrosequencing on nicked dsDNA generated by nicking endonucleases. Anal. Chem. 2010, 82, 2074-81. (IF: 5.712)
研究团队
宋沁馨 教授
邹秉杰 教授
博士后
王琛
博士研究生
魏萌 (2019级)
李娴静(2021级)
李一凡(2022级)
硕士研究生
刘琳、梁艳华(2020级)
梁硕、徐晓筱、聂耀、王瑞、郝翟(2021级)
周欣洁、张惟杰、杜熙钦(2022级)
宋沁馨 教授
邹秉杰 教授
博士后
王琛
博士研究生
魏萌 (2019级)
李娴静(2021级)
李一凡(2022级)
硕士研究生
刘琳、梁艳华(2020级)
梁硕、徐晓筱、聂耀、王瑞、郝翟(2021级)
周欣洁、张惟杰、杜熙钦(2022级)